RECOMMENDED
为维护操作者的人身安全,促进饲料粉碎机行业健康发展,国家质检总局组织对饲料粉碎机产品质量进行了国
美卓HP900圆锥破碎机是一款适合大型骨料与矿山应用的多缸圆锥破碎机,由中国制造、中国首发,面向
中国质量新闻网讯 2016年第3季度,河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对餐具洗涤剂等19种产品质量进行了监督
多少年后,脸上布满疤痕的塔拉利金依然忘不了,1937年秋,自己和那些援华飞行员们,在越过伊宁(伊犁)机场不久,飞机正要飞过婆罗科努山口之时,大家面前所看到的那片“恐怖”云团。
面对中、日双方经济、军事方面的悬殊差距,九天之后,国民政府分别向英、美、法、比、荷、德、意、苏等国递交了备忘录,以书面方式,控诉了日本对中国主权的肆意侵犯,以及战争给中国民众所带来的巨大灾难。
随后,蒋介石又亲自召见欧美诸国驻华大使,十分诚恳地请求诸位大使,努力呼吁本国政府谴责、制裁日本,以帮助并支持中国的抗战。
然而,面对国民政府的期盼、求助,各国在华使者却仅仅表达了“宗教式的同情”,他们在表达感同身受的同时,纷纷表示爱莫能助。唯恐一言不慎,便将战火引到自己身上,从而威胁到己方在华利益。
面对各国的冷漠,政府倍感无力的同时,也陷入了深深的无奈当中。欧美诸国在面对中国苦难之时,非但不愿伸手援助,反而为虎作伥,大发中国的国难之财。
在当时,中民陷于水深火热之际,而欧美诸国却依然保持着对日本贸易的往来,仅战争爆发当年,日本与美国之间的贸易往来之中,钢铁等重要军事战略物资输入比重就占据了65%以上。 西方对日本贸易的持续输血,成为了日本军国主义侵华背后,最大、最隐形的推手。 一面是咄咄逼人的日寇不断进犯,一面是坐壁旁观、背后小动作不断的国际“友邦”,这让陷入深深焦虑的蒋介石,最终不得不将希望寄托在最后一根稻草——苏联的身上。
1929年7月,中、苏曾因中东路事件一度断交,但随着日本侵华野心的不断膨胀,中、苏两国在面对共同的威胁之时,双方关系迅速回暖。 特别是“九一八”事变之后,全面控制东北的精锐日军,对苏联远东地区,构成了极大的威胁。苏联方面,十分担心日本一旦北上,将会与西面的德国遥相呼应,从而使自己陷入两面夹击、双线作战的困难境地。
因此,遏制日本在亚洲的扩张,成为了苏联当时的一大国策,但在当时的亚洲,唯一能够帮助苏联遏制日本扩张的国家,也只有中国了。 与此同时,国际之上频频碰壁的国民政府,在走投无路之际,最终将希望寄托在了苏联的身上,双方抱着不同的目的,虽然彼此意识形态差距很大,但还是迅速走到了一起。 1937年8月21日,中苏双方签订《中苏互不侵犯条约》,苏联方面向中国提供军事、、军事顾问等一系列帮助,来挽救中国已经陷入岌岌可危的抗战局面。 而当时,对于国民政府来说,最迫切的需求便是空军援助,因为,己方的空军已经快被打光了。
抗战初期的中国,因为没有自身的航空工业建设,当时的空军装备更像是一个“万国博览会”,机型不但陈旧、混乱、也没有配备足够的维修人员进行日常保养。 因此,开战之后,中国空军虽然拼死抵抗,却依旧无法阻挡,占据飞机数量、先进机型优势日本空军的肆虐。
开战第一个月,中国空军就损失了三分之二的战机,制空权的丧失,使得中国的抗战局面,急剧恶化。 援华,就必须对中国紧急援助空军力量。 在接到蒋介石方面的急切请求之后,苏联方面最终启动了空军方面秘密援助中国的军事行动——“Z行动”。 1937年9月,苏联政府开始组建并派遣首批援华空军支援队,当时苏方派出的歼击机、轰炸机机型,都是苏联服现役最好的飞机,甚至还将一款最新研制的高速轰炸机,也送给了中国方面使用。随后,这些被秘密派遣的飞行员们,穿上中国的军服、驾着涂有中国标志的飞机,悄然飞向了东方战场。
他们从苏联的阿拉木图机场飞向遥远的兰州,整条航线所经之地,都是高山荒漠、雪峰戈壁之地,气候条件非常恶劣。在此之前,从来没有任何飞机飞行过这条航线,而这条航线多变的天气、复杂的地形,也使得没有任何地面引导、压根不熟悉地形的苏联飞行员们,等于是冒着生命危险,前来援助中国。在这种情况之下,不少苏联飞行员们便折翼在这条航线月的那次,更是让人读之不禁泪目。
1937年11月初,苏联援华航空大队长卡杜克驾驶飞机从阿拉木图机场起飞,在顺利飞越了伊利机场之后,向着乌鲁木齐的方向飞去。 刚开始天气还算不错,空中视野相当清晰,下方西土公路上的运输汽车清晰可见。机上的人员谈论着远离家乡,即将面对的东方战场,大家的话语里,既充满了离别的哀思,又充满了对日寇肆虐的同仇敌忾。
一路无事,在飞机穿越了海拔5500米高的婆罗科努山时,山口处突然涌出了的云团,团絮般的密集云雾,让飞行员顿时看不清任何东西,飞机一下子失去了有效的参照物,变得迷茫起来。 随后飞机误入到了一个了峡谷之中,四下白茫茫的一片,当卡杜克发现不对之后,便想赶紧从峡谷之中冲出去,然而狭窄的山谷使得飞机想要掉转方向,不仅困难,而且非常危险。 卡杜克慢慢地掉转方向,内心却不由地紧张、不安起来,就在他想看清左边方向是否有障碍物的时候,一个巨大的山丘从云雾中显现出来。 “危险!”旁边的领航员科瓦廖夫看到之后,立即大声呼叫提醒着,然而飞机巨大的惯性已经改变不了向左的方向,就在一声巨响之后,飞机结结实实地撞击在了那个山丘之上。 飞机像一只折翼的大鸟,顿时重重地跌落在山丘之上,残骸散落一地,所幸的是,机体没有起火爆炸,然而机内却陷入了一片死寂之中。 一阵风吹过,满脸是血的机械师塔拉利金被寒风吹醒,他抬眼看看四周,山丘之上,没有任何树木,飞机的残骸散落一地,空旷的天空之中,只有一只大鸟“扑棱棱”地从头顶飞过。塔拉利金挣扎着起来,用力摇醒了旁边如同血人一般茹拉夫列夫上校,两人随后开始搜救剩余的幸存者。 然而,令他们绝望的是,机组成员除了卡杜克幸存之外,其他人等全部当场牺牲了。 而卡杜克此时的情况也是相当糟糕,他的双腿已经折断,失血过多的他变得非常虚弱,脸色更是苍白得吓人。茹拉夫列夫上校在飞机上找到了包扎带,给他包扎起来,但效果却并不太好。 最终,在太阳落山之前,卡杜克在茹拉夫列夫上校的轻声安慰之中,闭上了双眼。
“中尉同志,我们必须离开这个地方,设法回到基地。”茹拉夫列夫上校沉声对塔拉利金说道。 两人随后从飞机残骸之中,搜出了、匕首、地图以及少许食品,然后按照地图上的方向,朝着西面走去。 因为塔拉利金的头部受伤严重,两只眼睛肿胀得难以睁开,走路只能牵着茹拉夫列夫上校的衣摆而行,而茹拉夫列夫上校本身左臂骨折,每走一步,也是疼痛难忍。 两人就这样相扶相持地走了一个月,这一个月,他们在荒凉的山岭之中,不知道越过了多少沟壑、山岭,白天两人赶路而行,夜里则蜷缩在坡地、山洞之中躲风过夜。 西部的山岭荒凉而充满杀机,有时候两人走了一天,也没有遇到一处水源,渴了只能找山凹处地面之上,挖寻一些未化的积雪。
饿了,沿途捕捉不到野兽的话,两人便只能切开自己的皮靴、手套撕碎了,强咽充饥。 一路风餐露宿,整整走了一个多月,两位苏联飞行员才最终遇到了有人烟的村子,在他们亮出了“援华洋人”的救护证之后,人们迅速将这两个看着已经不似人样的“洋人”送到了伊宁机场。 在看到同胞的那一刹那,茹拉夫列夫两人抱着对方,失声痛哭起来。 其后,茹拉夫列夫继续加入航空大队,投身抗击日寇的作战之中,而塔拉利金却因为伤重被接回苏联治疗,临行前,这个苏联汉子手扶舱窗,泪如雨下,喃喃地说道: “对不起,我一定会回来的……” 后来卫国战争爆发,塔拉利金念念不忘希望能够再次前往中国支援抗战的希望,最终落空,终其一生,再也没能踏上那个他曾热切想要帮助的国度。